2024年3月,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撂下一句话,说在加沙这场冲突里,美国才是最大的输家,已经到了除了撤军别无选择的地步。这话的分量,远不止是说给伊朗人听的,更是直接戳向了华盛顿的痛处。当时很多人觉得这不过是伊朗一贯的强硬表态,但回头看,这番话更像是一个精准的预言,拉开了一场席卷整个中东的连锁反应序幕。
哈梅内伊的逻辑其实很直接。自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发动袭击以来,以色列在加沙的猛烈报复行动,让大量平民伤亡。美国作为以色列最坚定的盟友,不仅送武器给情报,还在国际上处处维护,但这番操作的代价,就是美国在整个阿拉伯和穆斯林世界的形象一落千丈。
美国人听了也得挠头
哈梅内伊认为,美国这种毫无保留的支持,其实是把自己绑在了以色列的战车上,进退两难。他指出,以色列的军事行动暴露了自身的脆弱,如果就此撤军,等于承认彻底失败;可要是赖在加沙不走,又会陷入无休止的消耗战,被拖进泥潭。
与此同时,美国在中东苦心经营多年的霸权体系也开始松动。从巴勒斯坦到黎巴嫩的真主党,再到也门的胡塞武装和伊拉克、叙利亚的反抗力量,这些被哈梅内伊称为“抵抗轴心”的组织,用火箭弹、无人机和游击战术,不断地给美军和其盟友制造麻烦。
他特别强调,华盛顿总喜欢把这些袭击的账算在伊朗头上,但实际上这些组织都有自己的小算盘和决策能力。伊朗的角色更像是精神领袖和支持者,而非直接的指挥官。这种局面让美国非常头疼,因为它面对的不是一个单一的敌人,而是一个去中心化的抵抗网络,防不胜防。
从动嘴皮子到真刀真枪
哈梅内伊的话仿佛一个预言,冲突的引信很快就被点燃。去年4月,以色列空袭了伊朗位于叙利亚的领事馆,这无异于直接打脸。伊朗的反击随之而来,导弹和无人机首次从伊朗本土飞向以色列。尽管大部分攻击被拦截,但这次行动本身就是一个强烈的信号:伊朗有能力,也敢于直接动手。
局势的真正失控,发生在美国政坛更迭之后。去年11月,特朗普赢得大选,并在今年1月重返白宫。他调整了中东政策,一边对叙利亚的部分制裁松绑,试图拉拢地区盟友,另一边则对伊朗的核设施发出毫不掩饰的攻击威胁。
火药桶最终在今年6月13日被点燃。以色列突然对伊朗的军事及核设施发动大规模空袭,美国紧随其后,轰炸了三个关键的伊朗核站点。这场被后世称为“十二天战争”的冲突,将整个中东拖入了战火。伊朗的报复异常猛烈,数百枚导弹砸向以色列的城市和美国在中东的军事基地,连远在卡塔尔的美军空军基地也未能幸免。
停火了,但没人是赢家
战争期间,为安全起见,哈梅内伊转移到了德黑兰的地下掩体中指挥,始终没有公开露面。6月23日,特朗普宣布停火,这场短暂却激烈的战争才告一段落。几天后,哈梅内伊首次发声,称伊朗给了美国“重重一击”,并警告说,如果再有下次,美国在中东的所有军事基地都将成为目标。
停火之后,各方都开始清点自己的战损。伊朗宣称取得伟大胜利,挫败了美国和以色列的图谋,让以色列“差点崩溃”。但实际上,伊朗的损失同样惨重,关键的核设施被毁,多名核科学家被杀,本就脆弱的经济更是雪上加霜。重建核项目和修复设施,将是德黑兰未来数年内面临的巨大挑战。
美国和以色列这边,虽然宣称成功摧毁了伊朗的核能力,但战略上却输得一塌糊涂。美国直接下场参战,不仅没能占到任何便宜,反而激起了中东地区更强烈的反美情绪,连沙特这样的传统盟友都暂停了与以色列关系正常化的谈判。
结语
最近,哈梅内伊在一次悼念活动中公开露面,这是战后的首次。他看起来依旧牢牢掌控着局面,但伊朗面临的困境是实实在在的。特朗普政府给了伊朗两周的外交窗口期,条件是立即停止所有铀浓缩活动。与此同时,伊朗在叙利亚的重要盟友阿萨德政权倒台,整个“抵抗轴心”的协调能力大打折扣。
现在回头看哈梅内伊当初那番话,虽然伊朗也付出了巨大代价,但他对美国处境的判断却惊人地准确。美国投入了天量的资金和军事资源,试图在中东维持霸权,结果却让自己陷入了更深的孤立和敌意之中,成了名副其实的输家。
而在这场大国博弈和地区仇恨的漩涡中,加沙的战火依旧在燃烧。死亡人数已经超过九万,医疗系统崩溃,饥饿和疾病四处蔓延。以色列占领了部分地区,声称要建立“安全区”。在这场混乱中,没有真正的赢家,但最大的受害者,始终是那些在废墟中挣扎求生的巴勒斯坦平民。
可以加杠杆的股票平台,杠杆股市配资平台,全国前10正规配资公司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